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,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!
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
搜索:
没有找到相关结果
不翻旧账
因为有政策层的支持,农村金融一直有着较高的热度,但问题似乎一直都在。
农村金融存在的供需矛盾集中体现为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,农信社仍是农村金融业务的主要承担机构。同时,由于缺少有效抵质押物、信用体系不完善,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面临障碍。
不过,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之外,已经有新型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尝试数据化的信贷产品。
题材热服务少
“金融资金的逐利性、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、农民收入低且缺乏有效地信用体系和担保机制等原因,使得金融机构以自身风险和利益出发,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。”据统计2011年——2015 年间,央行所发布的涉农贷款(包括农村、农户及农业贷款)余额均在增加,但增速整体放缓。
其中,合作性金融机构,如农信社、村镇银行、农村合作银行、农村商业银行等,仍是农村贷款的主要供给机构。这些机构也存在规模小,不良贷款高,亏损较严格,融资能力有限等问题。
而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,民间金融仍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方。同时,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、涉农电商平台、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,新兴的金融或类金融机构都在进入这一市场,但整体发展并不充分。
截至2016年末,以农村金融为重要业务或撮合涉农贷款金额在千万人民币以上的P2P网贷平台在64家仍在正常运营。
因为有国家政策的鼓励,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愿意去靠农村金融的题材。但实际上比较成熟的机构可能不超过30家。虽然有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喊口号,但实际落地的很少。
这类机构在业务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在于观念的转变,如果以传统的业务思路去做,农村的业务成本要偏高。
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,贷款业务关键环节如渠道、信用评估仍是较为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操作方式,存在的问题是模式较重,业务开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,推广难度较大,运营成本较高。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需要依靠人力、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常态。
也正因为此,涉农贷款产品额度偏小、利率偏高较为普遍。互联网农村金融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服务可获得性的问题:能借到钱之后,第二步才是能借到便宜的钱。
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看来,农村金融究竟以效率为发展目标?还是以市场伦理为原则来看待?“这个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,十多年来都是如此”。
杨涛认为,G20峰会上提出数字化普惠金融理念,一方面是针对性的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来解决融资问题,另一方面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改善信用生态环境。
对此,金融专家认为,“农业金融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利率的高低问题,是有无问题”。针对农村缺少数据的问题,他表示,其实在养殖业,尤其是蛋鸡、肉鸡、肉鸭方面已经形成了集约化、标准化的养殖技术,有大量的历史数据沉淀在产业中。可以成为农业数据化金融最初的土壤。
数据化贷款试水
“同样两个养鸡的人,一个养了一年的鸡,一个养过十五年的鸡,他们的信用是不一样的,但是在传统金融机构那里是一样的,只看有没有担保抵押能力。”专家表示,应该以数据化建立农业金融模式,打破以资产抵押产生信用的思路。
以养鸡为例,从一批鸡苗入棚到最后宰杀的过程中,数据农贷可以实现贷款的定时、定量、定点、定向的投放。
目前肉鸡养殖周期大约是2个月,一只鸡总共需要12元左右的饲料款。传统的贷款会在第一天放款12元,两个月后还本付息。但小鸡第一天可能只需要2毛钱的开口料,12块钱基本闲置。
而数据农贷可以在鸡苗入棚前对贷款额度进行预估,根据农户当时的需求,将相应额度资金打到饲料厂,农户直接拿到饲料回家,用完之后再发放下一批次的饲料款。出栏时,由屠宰场先向金融机构还本付息,剩余资金再结算给农户。
在数据模型中,哪天进的鸡苗,未来五天每一天需要多少克饲料都可以计算出来。模型所得出的统计学结果正是授信的依据之一,当前的饲养情况也可以通过云端的管理软件实时传递给风控系统,作为校验。
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波动等经营性风险,还可以要求屠宰企业或食品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保值或者保底合同。
“农业市场真的很大,随便单拿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。现在还没到红海阶段。”金融专家认为,如果只看担保抵押这些传统模式,路会越来越窄,如果是看新的业务模式,完全是一片蓝海。
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
1 个回复
不翻旧账
因为有政策层的支持,农村金融一直有着较高的热度,但问题似乎一直都在。
农村金融存在的供需矛盾集中体现为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,农信社仍是农村金融业务的主要承担机构。同时,由于缺少有效抵质押物、信用体系不完善,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面临障碍。
不过,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之外,已经有新型的互联网平台开始尝试数据化的信贷产品。
题材热服务少
“金融资金的逐利性、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、农民收入低且缺乏有效地信用体系和担保机制等原因,使得金融机构以自身风险和利益出发,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。”据统计2011年——2015 年间,央行所发布的涉农贷款(包括农村、农户及农业贷款)余额均在增加,但增速整体放缓。
其中,合作性金融机构,如农信社、村镇银行、农村合作银行、农村商业银行等,仍是农村贷款的主要供给机构。这些机构也存在规模小,不良贷款高,亏损较严格,融资能力有限等问题。
而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,民间金融仍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方。同时,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、涉农电商平台、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,新兴的金融或类金融机构都在进入这一市场,但整体发展并不充分。
截至2016年末,以农村金融为重要业务或撮合涉农贷款金额在千万人民币以上的P2P网贷平台在64家仍在正常运营。
因为有国家政策的鼓励,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愿意去靠农村金融的题材。但实际上比较成熟的机构可能不超过30家。虽然有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喊口号,但实际落地的很少。
这类机构在业务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在于观念的转变,如果以传统的业务思路去做,农村的业务成本要偏高。
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,贷款业务关键环节如渠道、信用评估仍是较为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操作方式,存在的问题是模式较重,业务开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,推广难度较大,运营成本较高。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需要依靠人力、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常态。
也正因为此,涉农贷款产品额度偏小、利率偏高较为普遍。互联网农村金融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服务可获得性的问题:能借到钱之后,第二步才是能借到便宜的钱。
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看来,农村金融究竟以效率为发展目标?还是以市场伦理为原则来看待?“这个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,十多年来都是如此”。
杨涛认为,G20峰会上提出数字化普惠金融理念,一方面是针对性的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来解决融资问题,另一方面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改善信用生态环境。
对此,金融专家认为,“农业金融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利率的高低问题,是有无问题”。针对农村缺少数据的问题,他表示,其实在养殖业,尤其是蛋鸡、肉鸡、肉鸭方面已经形成了集约化、标准化的养殖技术,有大量的历史数据沉淀在产业中。可以成为农业数据化金融最初的土壤。
数据化贷款试水
“同样两个养鸡的人,一个养了一年的鸡,一个养过十五年的鸡,他们的信用是不一样的,但是在传统金融机构那里是一样的,只看有没有担保抵押能力。”专家表示,应该以数据化建立农业金融模式,打破以资产抵押产生信用的思路。
以养鸡为例,从一批鸡苗入棚到最后宰杀的过程中,数据农贷可以实现贷款的定时、定量、定点、定向的投放。
目前肉鸡养殖周期大约是2个月,一只鸡总共需要12元左右的饲料款。传统的贷款会在第一天放款12元,两个月后还本付息。但小鸡第一天可能只需要2毛钱的开口料,12块钱基本闲置。
而数据农贷可以在鸡苗入棚前对贷款额度进行预估,根据农户当时的需求,将相应额度资金打到饲料厂,农户直接拿到饲料回家,用完之后再发放下一批次的饲料款。出栏时,由屠宰场先向金融机构还本付息,剩余资金再结算给农户。
在数据模型中,哪天进的鸡苗,未来五天每一天需要多少克饲料都可以计算出来。模型所得出的统计学结果正是授信的依据之一,当前的饲养情况也可以通过云端的管理软件实时传递给风控系统,作为校验。
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波动等经营性风险,还可以要求屠宰企业或食品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保值或者保底合同。
“农业市场真的很大,随便单拿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。现在还没到红海阶段。”金融专家认为,如果只看担保抵押这些传统模式,路会越来越窄,如果是看新的业务模式,完全是一片蓝海。